首页
资讯
影像
服务
“青”力服务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7/09/10     热度:1264次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发〔2016〕21号)要求,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和改善薄弱环节,在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领域,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强化项目支撑,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优化现有供给结构,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经过3年努力,补短板取得显著成效,用5年时间,突出短板基本补齐,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明显增强,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1.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新增200家左右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新增50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

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67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系数达0.535。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培育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0家,家庭农场达1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8万个,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3000个,新型职业农民达20万人。

3.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引导每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不少于一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10个左右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建20个左右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安徽品牌企业、4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20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4.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6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60%,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200家左右,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品牌100个左右,初步建成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5.基础设施支撑进一步夯实。到2020年,铁路营运里程6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8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200公里。光纤宽带和4G网络城乡全覆盖。每个县拥有1座以上220千伏变电站,每个乡镇拥有1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500座、分散式充电桩18万个。

6.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左右,建成80所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20所示范(骨干)高职高专院校。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张。新建养老床位10万张,改造床位10万张;建设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00个、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2万个。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7.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长江、淮河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分别达83.3%和57.5%。设区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4.6%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9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补齐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针对高端创新平台相对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基础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1.加快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合芜蚌综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尽快落地,推动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支持中科大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研究机构,继续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装置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平台在我省布局。2.加快建设一批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引导发展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功能定位清晰、企业化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3.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4.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和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青年英才计划”“国际化人才引育行动计划”等,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服务业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层次人才在皖创业。5.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创业江淮”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新建众创空间300个以上。

(二)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针对农业基础弱、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和农田水利建设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加大对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作业配套等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加快推进进一步治淮、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大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8类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力度。2.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突出抓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建设,开展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3.依托省级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重大专项。4.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体系。5.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教育培训发展规划。6.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三)补齐制造业升级的短板。针对生产工艺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高企、市场竞争力弱化等突出问题,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1.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设备补助、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集中实施一批工程化、产业化示范项目。2.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计量仪表等智能核心装置,鼓励机器换人。3.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对接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用好省产业发展基金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专项引导资金。围绕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集成电路、量子通信、数字诊疗、新型显示、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云计算、大数据、现代中药等战略性领域,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型产业。4.大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推广智能穿戴、智能安防等新型信息产品,加快释放新消费、创造新供给、形成新动力。5.强化企业标准建设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积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品牌示范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

(四)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短板。针对结构层次低、市场主体少、集聚程度弱等突出问题,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品质化、社会化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1.引导社会资本创设各类服务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软件、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2.积极推动企业主辅分离,支持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建立独立法人实体,鼓励国内外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等入驻安徽。依托中心城市、工业集聚地、交通枢纽和重要景区景点,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小镇。3.深入推进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申建国家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五)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针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较薄弱、管线管网建设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按照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高水平、构筑枢纽的思路,加强有利于刺激新型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力。1.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认真实施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网络完善、功能协调、枢纽强大的大通道,加快建设以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临港经济区为主体的大平台,加快建设国际接轨、区域一体、便捷高效的大通关。2.强化交通“补缺、提效、升级”,贯通至长三角、长江中游、胶东半岛等周边地区的高速铁路通道,打通高速公路省际断头路,完善民航机场布局,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提高综合交通效率;实施合宁、合芜、合安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皖江、皖北城际网,推进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快实施长江、淮河干流和涡河、浍河、秋浦河、姑溪河、新汴河、顺安河、青通河等支流航道整治。3.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完善特高压及500千伏电网主网架,加快枢纽变电站建设,构建220千伏环网结构。4.加强天然气干线、支线管道建设,初步形成“三纵四横”省内干线网架。5.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公共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和物联网等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6.统筹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基本完成供水管网和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7.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停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接口,新建公共建筑物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按不少于20%的比例配建充电桩。

(六)补齐民生保障体系的短板。针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政府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增加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以公共职业实训基地为重点的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培养模式创新,加大职业技能投入,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推动“技工大省”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着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积极推进社会办医,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3.加强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盘活农村现有养老设施、撤销点学校闲置校舍和宿舍、农村闲置厂房等资源,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大发展;积极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选择一批医养结合项目补助支持。4.落实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5.加大便民服务设施供给,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优化便民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6.强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建立健全长效扶贫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地区延伸,重点项目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

(七)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针对环境污染、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筑牢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江淮丘陵三大生态屏障,推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1.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一河一策”治理不达标水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开展农村河道清淤疏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生活垃圾3年整治专项行动、“三线三边”环境整治。2.加快能源生产消费转变,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5.5%左右。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80%。4.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半导体照明产业化、节能环保汽车及家电产业升级壮大等重点工程。5.实施新一轮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进一步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三、政策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能够由市场解决的由市场解决,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广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破解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民办养老等社会事业瓶颈制约。认真落实政府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规范前置审批,推进协同放权,实行限时办结,提高项目审批监管效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先照后证,实现网上办理全程电子化。

(二)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优先投向“短板”突出的地区、行业和领域,财政支农投入新增部分重点用于脱贫攻坚,中央、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所在市政府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基地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统筹数字安徽、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支持创新发展政策,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或团队在皖转化科技成果,在取得创办企业或投入受让企业的股份和出资比例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待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个人一次缴纳有困难的,可按规定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各项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三)强化金融支撑。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全面推广包括“税融通”在内的各种银税合作业务,积极开展贷款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试点。拓宽银行机构抵(质)押物范围,开展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省级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各地把专项建设基金与地方债结合起来,加大债券谋划和争取力度。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融资。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鼓励各类信托投资机构、金融租赁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四)完善价格政策。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完善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全面开展收费价格清理,对于保留的政府定价项目,实行定价项目清单化,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全面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等政策。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推动按行业平均成本、企业合理利润和居民承受能力确定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合作、强力推进的工作体系。围绕目标和任务,制定节点计划,细化推进举措,明确落实单位,压实主体责任,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补短板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有力开展。

(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合力。围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分领域分节点加强调度,加快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对补短板项目规划、用地、环评和项目审批核准等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牵头部门要履职尽责,强化统筹衔接;配合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配合。

(三)建立监管评估机制,确保落实见效。加强督办、巡查、考核评估,建立常态化的组织协调、信息交流、督查监管工作制度,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补短板投入统计和效果评估制度,探索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附件:1.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任务分工

2.2016年重点项目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6年6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任务分工



序号

工作任务

责任单位

补齐

创新

能力

提升

短板

1

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

2

建设一批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等

3

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防科工办等

4

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等

5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

补齐

现代

农业

发展

短板

1

推进农田水利改造提升。

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等

2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3

实施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重大专项。

省农委等

4

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体系。

省农委等

5

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

省农委等

6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

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等

补齐

制造业

升级

短板

1

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等

2

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机器换人。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

3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等

4

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等

5

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工商局等

补齐

现代

服务业

发展

短板

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等

2

积极推动企业主辅分离,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财政厅等

3

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省发展改革委等

补齐

基础

设施

建设

短板

1

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加快建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等

2

强化交通“补缺、提效、升级”。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3

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等

4

加强天然气干线、支线管道建设。

省能源局等

5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省通信管理局等

6

统筹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7

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省能源局等

补齐

民生

保障

体系

短板

1

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2

积极推进社会办医,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等

3

加强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4

落实完善援助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

5

加大便民服务设施供给,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6

建立健全长效扶贫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大重点片区脱贫攻坚力度。

省扶贫办等

补齐

生态

文明

建设

短板

1

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省环保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农委等

2

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

省能源局等

3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

省发展改革委等

4

实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等重点工程。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等

5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附件2


2016年重点项目


一、加大创新能力提升投资

加快清华启迪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中科云智慧(宿州)产业园等24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离子医学中心、合肥联合微电子中心等23个重点项目。

二、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

加快马鞍山博望农业示范区等98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太湖县熙岸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70个重点项目。

三、加大制造业升级投资

实施1000项左右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加快京东方10.5代线、江淮新能源汽车等1232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蚌埠玻璃院8.5代液晶玻璃基板、宿州云计算产业园一期工程等1006个重点项目。

四、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投资

加快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核心区(包河)、马鞍山数字硅谷国际产业园、黄山市徽州文化生态艺术长廊等571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安庆物流园、合肥国际动漫城、芜湖华强五期等292个重点项目。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加快商合杭、合安高铁、金寨抽水蓄能电站等348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安九高铁、引江济淮、芜湖宣城机场等270个重点项目。

六、加大民生保障体系投资

加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分院、泾县国家养老工程示范基地(一期)等45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合肥市儿童医院、马鞍山市颐然社区养老示范基地等35个重点项目。

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资

加快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工程、新安江流域丰乐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滁州凤阳县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等111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工淮南市可持续发展工程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铜陵有色二次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肥东县陷湖陂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等95个重点项目。




​来源:青阳政府网